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

萬物平等理論(1 )—是、非,大、小(計人之所知,不若其所不知。知此道理就覺悟了,即不會迷亂而不自得)。

萬物平等理論(1)—是、非,大、小(計人之所知,不若其所不知。知此道理就覺悟了,即不會迷亂而不自得)。
       寓言篇:「不言則齊,齊與言不齊,言與齊不齊也,故曰言無言。」、 齊物論:「是亦彼也,彼亦是也。彼亦一是非,此亦一是非…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,而太山為小;莫壽於殤子,而彭祖為夭。」、秋水篇:「夫物量無窮,時無止,分無常,終始無故。是故大知觀於遠近,故小而不寡,大而不多,知量無窮;證曏今故,故遙而不悶,掇而不跂,知時無止;察乎盈虛,故得而不喜,失而不憂,知分之無常也;明乎坦塗,故生而不說,死而不禍,知始終之不可故也…是故迷亂而不自得也」。齊物論在闡述萬物一齊,亦即萬物平等理論,因內容太多,無法於一篇中完全說清楚,故將有關貴賤、大小、是非抽離出來,另列於秋水篇詳細說明,如此,齊物論就完全說清楚了。本篇文章如將貴賤、長短,大小、是非,合并來寫,文章又嫌絡絡長,所以將貴賤、長短,大小、是非,分成二篇來寫,比較有發揮的空間,也不會被嫌文章絡絡長,合先敘明。讀者於閱讀之後即會瞭解萬物平等的道理。
        莊子齊物論之萬物一齊(萬物平等)理論:是亦彼也,彼亦是也。是,即此。依老莊之相對理論,以物之對待而言,就是此亦彼也,彼亦此也。則此就是彼,彼就是此。社會上世人於閒聊時,於稱讚、羨慕對方比較好時,對方相對的也會抬擧對方說:彼此!彼此啦!白話為沒什麼多大差別。差不了多少。也就是一齊了,平等了之意。彼亦一是非,此亦一是非:比喻對事情的是非之看法,雙方各有各的看法。如果雙方都堅持自己對是非的看法為是,對方為非,就會不平等(不齊),最後就去打官司,如果雙方都認為算了吧!是也對,非也對,只是雙方看法不同而已,如此,也可能是雙方都對,也可能雙方都不對,雙方各退一步,也就沒有是非之爭(一齊)了。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,而太山為小:大與小是世人加於物之身而來,物之自性為無有。所以吾人可云「天下莫大於秋毫(秋天獸生毫毛,其末至為微小),而太山為小」。莫壽於殤子,而彭祖為夭:世人都認為彭祖是最長壽的人,而小孩於襁褓中死亡,為殤子,生命最短。然就時間言,壽夭為世人之妄心。以朝菌视蟪蛄,蟪蛄不為夭;以大樁示蟪蛄,蟪蛄不為壽。如以菌视菌,以大樁视大樁,則無壽夭之問題。故吾人亦可云「天下莫壽於殤子,而彭祖為夭」,就如同人與貓狗同樣是動物,但對年齡的計算法就不同,以人年靈的計算法去計算貓狗的年齡時,會認為貓狗的年齡不長,但貓對貓,狗對狗的算法,則認為貓狗的年齡很長。以莊子萬物一齊理論的看法:年齡、大小是因為世人對不同動物的看法、算法不同,就會萬物不齊;如以同類動物對同類動物的算法,就沒有不同,萬物就一齊了。可見萬物不齊是世人太聰明所致。
        至於可否大天地而小毫末?秋水篇更詳細解釋:物量無窮,時無止,分無常,終始無故。意即事物體積之大與小,有著無窮的相對性。也就是天地不算大,毫末不為小。大之上有更大,小之下有更小。時間的推延是無止境的。分無常:分,世間事物之得與失也。即得失無定,亦變易無常,無一定之規律或規則可循也!終始無故:終,死也;始,生也。即人的生與死也是無常的 ,什麼時候要來出生當人?什麼時候要回去報到?沒有一定標準。是故大知觀於遠近:因無窮(量)、無止(時)、無常(分)、無故(終始),非大知者不能知之(無形的道是無大小,因物量(體積)無窮,大之上有更大,小之下有更小;時間無止境,得失無常,死生無一定標準、規律,不受數量、時間、空間的限制,知此道理就覺悟了)。所以要修道修至無極境界才能知道此無窮、無止、無常、無故之大道理(非大知者不能知也)。是在比喻修道高人對事物的看法遠近的利益、不利益(遠近,指的是:無窮、無止、無常、無故)都看得很清楚,且也都了然於胸,只是不言(不言則齊)而矣,故小而不寡:不因物之體積小而以為少(申物量無窮)。大而不多,知量無窮:不因體積大而覺得很多,因為知道物量無窮的道理。證曏今故:今故,即古今。驗看古今時無止、得失無常、生死無常,這些道理是否如此?故遙而不悶,掇而不跂:知時之必來,對以往已流逝得很遙遠的往事無所留戀;知時之必去,對未來可得的來日無所企望,因知道時無止;察乎盈虛,故得而不喜,失而不憂,知分之無常也:很清楚的知道天道有盈有虧,所以得之而不喜,失去也不憂,因為知道得失無常也;明乎坦塗:明白人的生死是條人生變化過程所必須走的坦然之道路。說:悅(高興)也。禍:憂也。故生而不說,死而不禍,知終始之不可故也:所以出生當人不覺得高興,要死的時後不會憂慮,因為知道生死是無常的。所以處世不會見錢眼開、不會只認為自己對,別人不對,動輒於媒體指謫他人,不高興就興訟,不肯原諒他人,只想告死人、都認為別人是壞蛋、胡搞瞎搞一通。因為修道高人知道因果是自作自受之結果,自己的所作所為,直接影響到自己老年時的命運,才不會於承受病苦、痠痛之苦難,醫不好時,才來後悔原來自己才是壞蛋(人生決戰於晚年之道理)。知識領域之不同,只能以小觀大,不能以大觀小,人生就不會快樂。例如有錢人,但生活很緊張,壓力很大,煩惱很多,這樣快樂嗎?這就是迷亂而不能自得也。
       齊物論與秋水篇所講的:是非、大小、壽夭、量、時、得失、生死這些道理搞通了,如不成仙也可成半仙了,知道人生就是如此,對於該死或該活都是道在主宰,由不得由人來作決定,故可逍遙遊於天地間,也是修道者(魚)之快樂。莊子的國學造詣世界第一名,其所著莊子一書(即南華經)為修道之最高指導指南,相當難讀也難懂,一般人是看不懂的,光是北冥有魚的魚一個字,就搞了七年半的時間才悟出其道理來,原來他所說的魚,不是我門所吃的魚,而是指修道高人(隱喻莊子自己),就是因為是隱喻他自己本人,所以他自己不方便由他自己的口中說出來,難怪於靈學受訓時請教他說這是什麼魚?他總是笑笑說:繼續往後讀,讀到最後就知道是什麼魚?修道沒有那麼容易的,所以讀者有機會能讀到莊子一書之真意,算是前輩子有修,祖上有積德,只要能把此書之意境搞懂,保證家庭平安無事,兒女不會忤逆,人生旅程平順,婚姻關係不會出問題,不會得怪病或不治之疾,不必住醫院也不必住看守所,不論遇到什麼大問題,都能以自己的智慧去化解掉,將要或可能要發生的大事,於無形中也能自自然然的避開,不會發生,就是這麼玄。只是修道人沒什麼大錢可已賺而已,但錢總是會夠你用(即齊物論之:注焉而不滿,酌焉而不竭)的,精氣神飽滿,莊子如是說,這些文章存於雲端,永遠存在,只要有讀過這些文章,可下載來比對、應證左右鄰居或自己的長輩之晚景,就知道問題出在那裏?這就是答案。不是像彭祖一樣長壽就是好命,長壽也要身體能健康才不會拖累子孫,最怕是長壽而不能動或不醒人事,死也死不了、活也活不了,成了活死人,那活著又有何用(即齊物論所說的:人謂之不死,奚益?)?只是增加子孫的負擔而已,所以人不必怕死,能自然安祥的死,沒幾天子孫就會將大體送去火葬場火化,就變成骨灰,子孫就可分遺產了,最怕是有病躺著不能動,也不會死,須要長照,那才麻煩。必竟每人的價值觀念不同,這些文章因為不是法律,當然無拘束力,但卻是天律,不論世人喜歡或不喜歡,都沒有什麼不可已!願讀者平安、順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