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6月24日 星期六

語道而非其序者(將孝順之次序、陰陽搞顛倒-倒行逆施,自創惡因,自食惡(12)果,非其道也(五末之學、形名賞罰—可用於天下,不足以用天下)。

語道而非其序者(將孝順之次序、陰陽搞顛倒-倒行逆施,自創惡因),自食惡(12)果,非其道也(五末之學、形名賞罰—可用於天下,不足以用天下)。
        天道篇:「莊子曰:吾師乎,吾師乎!齏萬物而不為戾,澤及萬世而不為仁…本在於上,末在於下;要在於主,詳在於臣。三軍五兵之運,德之末也;賞罰利害,五刑之辟,教之末也;禮法度數,形名比詳,治之末也;鐘鼓之音,羽旄之容,樂之末也;哭泣衰絰,隆殺之服,哀之末也。此五末者,須精神之運,心術之動,然後從之者也。末學者,古人有之,而非所以先也。…夫天地至神,而有尊卑先後之序,而況人道乎!宗廟尚親,朝廷尚尊,鄉黨尚齒,行事尚賢,大道之序也。語道而非其序者,非其道也。語道而非其道者,安取道!…古之語大道者,五變而形名可擧,九變而賞罰可言也。驟而語形名,不知其本也;驟而語賞罰,不知其始也。倒道而言,忤道而說者,人之所治也,安能治人!驟而語形名賞罰,此有知治之具,非知治之道,可用於天下,不足以用天下。此之謂辯士,一曲之人也。禮法數度,形名比詳,古人有之,此下之所以事上,非上之所以畜下也」。此段立言是在以天道自然運行的規律,還須依照尊、卑,而以天道來區分無為君道為貴、有為臣道為賤,以此原則來修道,不能說一套做一套。將妄想心去除,就不會有假道學或以修道為名而行營利之實、不打基礎、不侍奉老夫母、公婆,將老人送去安養中心請人照顧,自己卻在家裡孝順孫子、毛小孩、晚上到夜店等花花世界享樂,老人送安養院物質生活不會有問題,但看到沒幾天就少了一個人回去報到了,不知那一天會輪到自己,所以其精神生活是相當痛苦的,不知年輕人能否體會住安養院老人精神之痛苦呢?卻將孝順之次序給搞錯了、晚上不睡,改為白天睡覺,陰陽給倒轉了,欺世盜名,嘴唸經,手摸奶,一心修道學佛,還希望於自己年老的時候兒女會孝順、將來死後能上西天,存有此妄想,有可能修成道、學成佛嗎-倒行逆施,自創惡因,自食惡(12)果?足為修道者參考借鏡。
        莊子一書又名南華經,係一部修道的大經典,既名為經,則為不易法則,能變易者,即不得謂為經。天道篇這節立言,是莊子看盡社會百態,如以白話文寫在經典上不但會太粗俗,話說太白了,文字太刺眼,看的人眼睛也會不舒服,所已以高雅的文言文立為經典內容,看不懂的人一樣是看不懂,但看得懂的人,一看就知道是在罵社會上一些假借修道之名,混淆道學,掛羊頭在賣狗肉,機關算盡,顛倒秩序、是非之人之意思。首揭天道篇之意旨乾燥無味,看了一遍就不想再看,其文義就請自行參考坊間之教科書本,於此就不再作文義解釋,再解釋下去,文章就變成絡絡長了,所以僅就意境來說明。本篇之意旨是在闡述老子第64章:為之於未有,治之於未亂。合抱之木,生於毫末。九層之臺,起於累土。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。為者敗之,執者失之。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,無執故無失。作者改用已發生過的事情如:一例一休、同志婚姻立法、年金改革,大家所知道的事情來作說明比喻,讀者便可一目了然。本篇文章本來不想寫的,已考慮到對於對號入座的人,看了會很不是滋味,是會得罪到人的,但用意良善,為了蒼生,最後還是決定要寫。
        本在於上,末在於下。本:無為也,指天道,天:就是指自然。末:有為也,指人道。五末:德、教、治、樂、哀也。此五者,是後世之人為了形、名、聲、色,以有為的人道所想出來用來欺騙社會之虛偽行為,以求獲取名聲之倒道手法,並非修道之根本(上位),因為失去了前端之本,只求檢現成、割稻尾,不勞而獲,故言末(下位)。三軍五兵、五刑,是比喻國家有軍隊、警察、法院可用來管理百姓。哭泣衰絰,隆殺之服,是比喻人死了,要披麻戴孝,依與死者的親疏關係而穿不同等級的麻衣、麻布,以告知親友,民意代表並可趁機祭拜拉選票,實則是在欺騙社會獲取名聲之手法之意。這些末學,古代就有這些東西,而非所以先也:古代之人不會把這些末學當作是修道的根本來看待。宗祠重視血緣親疏關係;朝廷重視官階;鄰里重視年齡、做事時重視能力;這是大道的次序。天地至神,而有尊卑先後秩序之分別,更何況於人倫之道呢!所以說,語道而非其序者,非其道也。語道而非其道者,安取道!嘴巴只會談論大道,但所作的事都違背大道的次序,這就不合大道的根本了,就變成在掛羊頭而賣狗肉(嘴唸經,手摸奶)。嘴巴只會談論大道、佛法,而所作的事都不合大道無為自然的根本,以有為之人道,反其道而行,而在破壞大道、正法,那要大道幹什麼呢(意謂借修道、學佛之名而在行營利之實之假道學,未借大道之名則賺不到錢之意)?與在講大家必須孝順,但實際上孝順則用在是在孝順兒孫,而把行動不便的老父母送去安養院,自己在家養寵物,並不是在孝順老父母,如此就把次序搞顛倒了,這樣就不是在修道,妄想心在作祟、搞鬼,意思在此。
       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,先明天而道德次之,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…。所以不明白於天(自然)的人,就不會明白道德。所以修道的第一上位是修天,就是要修自然;第二上位是修道德,以下的其它順位都是末枝節。違反了道的次序去修道是沒有用的。也就是說要修天道才有用,修人道沒有用,只是人自己想出來的,要修給別人看的,修爽的,屬於有妄心,則有修沒修也沒有差,都是一樣之意思。五變:指由先明天而道德次之至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,這五次遞相變化的次序。九變:指自先明天而道德次之至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,這九次變化的次序。不知談大道須經此五變、九變的推演次序,驟而語形名,不知其本也;驟而語賞罰,不知其始也(比喻人要修成道,其他動物也要修,蛇要修道也要經過四次變化,先由蛇變化成蟒,再變化成蛟,再變化成龍,於變化過程被其它動物獵殺,或被雷擊而死,就不能成道,又要回頭由蛇修起)。驟,突然也。倒道而言,忤道而說者,人之所治也,安能治人!是在比喻要改革就要知道本末、起始,依序漸進,先辦說明會溝通,取得被改革者的認同,改,革才會有效,不可驟然改革。就是道德經第64章所講的道理,不可求速成,採一刀切式的改革,政府由債務人變身為債權人,退休軍公教人員變成債務人,政府變成沒有責任,也不顧誠信原則,想怎麼改就怎麼改,政策能否延續也不必考慮,如此改革法縱然改革完成,往後也會衍生其他更複雜難解的問題。以驟然改革的方式為之,這些主導改革的政務官、國會議員,才是真正要被改革的對像,卻倒道而言,忤道而悅。這些人尚待人民以公投法來限制其職權及薪資,卻顛倒次序,由這些人來主導改革,怎麼有資格來改革別人呢!談轉型正義,改革,就要先由把國家財政搞垮的這群政務官、國會議員改革起,卻顛倒次序,突然由把國家財政搞垮的這一群人,以速成的方式談年金改革,只要有抗爭,影响到改革速度的抗爭者,就抓起來(驟而語形名賞罰)。此有知治之具,非知治之道:這些從事年金改革者只有知道有統治人的工具,而不知道統治者要有統治之規律(即要知須先明於天,道德次之…之規律)。這些從事改革者,可用於天下,不足以用天下:比喻這些從事改革者以騙取選票的方式,用鬥爭的方式改革不同的族群,想換取其他族群更多的選票,這些人,只能被選民役使利用,卻不可以統治天下。即以騙選票的那套模式套用來治國,是行不通的,最後就會獨立於世界各國之外,最終受害的還是老百姓(選民自己)。莊子於幾千年前就看穿世人的一切,所以立言於天道篇作為經典,提醒世人要學大道的先後秩序,不可倒道而言。就如同每人都知道要孝順,孝順的秩序原應由下事上,兒女服侍父母、公婆才算孝順,而卻顛倒次序,變成上畜下,由父母來孝順兒女、孫子,而將其老父母、公婆(祖父母)送去看護中心請人照顧,以為花錢就可解決問題,卻不知等到自己老了,問題也會跟著來,兒女也學會不言之教,一樣以同一方式將你送去看護中心,自己在家裏養毛小孩的道理相同,到時即使老淚縱橫,又有何用?要怪誰呢?最後還是要怪自己啊!這就是天道自然的原理(即禮法度數:衡器、量器。形名:祖宗三代之身家調查。比詳:詳細調查。此下之所以事上:子孫要慎終追遠,須要知道祖先之族譜,由晚輩來服侍長輩。非上之所以畜下:並不是由長輩調查祖宗八代交給晚輩,或由長輩來孝順晚輩也),人不要違反自然太甚,就不會引起大自然的反撲,等到反撲時,就如同莊子上言所說的:吾師乎!吾師乎!齏萬物而不為戾。莊子以自然至道為師,自然至道即大道,師道、孝道係自然之至道,世人不能違反自然,否則熱浪、寒流、暴雨、地震、傳染病毒等天災、人禍一來,不管收走了多少人,老天都不會感到殘忍的,希望大家都能遵守大道的次序,才能避開不必要的苦難,不可講一套,做又另一套,老天是有長無形的眼睛而且是超越時空在觀看世人的一擧一動的。莊子如是說!信不信都無妨,參考也不錯。等到庚子年一到,一切奇奇怪怪,未曾見過、發生過的事、怪病,未曾出現過的卑鄙、殘酷之鬥爭手段也都可能會發生,而改變所有之規矩,都是世人長期的妄心累積下來所產生之結果,自作自受也,不必懷疑,試試看才知道,當碰到時就麻煩了,知道了也來不及了,願人人平安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