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

小識傷德,小行、積財傷道(小不勝為大勝,才能經得起大風大浪)。

小識傷德,小行、積財傷道(小不勝為大勝,才能經得起大風大浪)
        齊物論:「道行之而成,物謂之而然…」、天地篇:「無為為之之謂天,無為言之之謂德…」、秋水篇:「秋水時至,百川罐河…夔憐蚿,蚿憐蛇,蛇憐風,風憐目,目憐心…故以眾小不勝為大勝也。為大勝者,唯聖人能之。」、繕性篇:「古之存身者,不以辯飾知,不以知窮天下,不以知窮德,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,己又何為哉!道固不小行,德固不小識。小識傷德,小行傷道。故曰:正己而已矣。」、老子第16章:「天乃道、道乃久,沒身不殆」。此幾則立言是在闡述人能否勝天?只要世人順著自然去行事,不要逆天行事,而去違反自然(白話所說的:不要積財傷道,不要看重名、利,而失去道心。修道人或修行人對於錢財、名利如看得太重,就會將修道、修行當成營利事業在經營,掛羊頭在賣狗肉,那道心就沒有了,就可憐哉!積財要能享受得到才有用,積財無法享受,而躺在床上不能動,要護士輪班照顧,在床上享福,那也很麻煩。失去了道,積財有何用?即儒家所說的: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。妄心是很危險的,道心是很微細的,只要將妄心之觀於念一念間將其轉正,就轉凡為聖了),就無後患,也能庇佑子孫。
        無為為之之謂天:凡事要無心、不要加入人為因素進去,順著自然去做,叫做天;天也就是自然,與佛家之如來道義相通。無為言之之謂德:說話合乎自然,出於無心,無言-就是正知、正見-換句話說就是已修到一定之境界之至人,話很少,已通天了,其言行已達到無知、無見了,不會逆天行事,這叫做德。天:也是指自然;德:也是指積德。道行之而成:道這種無形又看不到的東西,須世人自己親自去領悟,才能了解「道」到底是個什麼東西。夔憐蚿,蚿憐蛇,蛇憐風,風憐目,目憐心。獨腳的夔羨慕多腳的蚿,蚿羨慕蛇,蛇羨慕風,風羨慕眼睛,眼睛羨慕心。是在說明人的欲望無止境,比喻一人羨慕一人。以眾小不勝為大勝:文義上是解釋為小的不要贏沒關係,要贏大的才有用(隱喻人決戰在晚年,晚年能享天倫、人倫之樂,沒病痛,才是大勝;平常於職場上對於長官或別人於人際關係之侮辱、嘲笑、不平等對待,都不能懷恨於心,更須寬容以待,以消除前世之恩恩怨怨,才不會前怨未消而又積新怨,而永遠無法修成道。要先經得起小風小浪,於碰到大風大浪才能撐得過,這就是要妙!平常未修持,晚年雖很有錢,但躺在病床、插管、坐輪椅、死也死不了、出門就不曉得回家的路,活得很痛苦,整身是病,天天看醫生,望錢興歎,躺在病床上享福,由看護、專門護士在服侍,就大輸)。意境是在比喻人的欲望無止境,不會滿足,就不能大勝。眼前所看得到的都是假像,小的名、利不要去爭,要去爭人眼睛看不到的道(水與風),行孝道,積無形之德,積人所看不到的大名、利(無形的財富),將來能庇蔭子孫、上天堂,才是大贏。為大勝者,唯聖人能之:最後大贏的人,只有修道高人才辦得到。也就是應帝王篇及秋水篇所說的:立乎不測,而遊於無有者也、無南無北,奭然四解,淪於不測也。無形的風才有此能力辦得到,這句話會讓人摸不到邊的,但已經過有道之士證明此話才是真的,其餘都是假的,人生決戰下半生(即人生的晚年才是真的)。為什麼是這樣呢?且看莊子以下是如何說:
        道行之而成。莊子說:無形的道這種東西,須要自己親自去領悟,才會知道「道」到底是什麼東西。古之存身者,不以辯飾知,不以知窮天下,不以知窮德,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,己又何為哉!莊子又說:古時候能保全自己形體的人,不用辯論來裝飾自己的聰明,不用聰明去困擾天下,不以聰明去困擾德性,小心、正身處世,正言、正行,而返回其自然的本性,自己又何須作些什麼呢?道固不小行,德固不小識。小識傷德,小行傷道:大道本來就不是以偏見、不識大體的人可以領悟的。大德(修道人)本來就不是以小見識就可得到大道的。這是因為淺陋的小見識會傷害德行。以自己之偏見去行道會傷害到大道的。所以說只要正己而已矣:自己行得正,要能度人,就要能先度自己,管理好自己就好了。
        莊子的南華經是在解釋老子的道德經,莊子上述之立言是在解釋老子的:天乃道、道乃久,沒身不殆。老子所說的天乃道:指出自然就是道。天,就是自然。地震、海嘯、颱風、大雨(雨炸彈)、乾旱,是大自然在主宰,人無法主宰,也不可能主宰,所以人無法勝天。若人類能夠主宰,可以勝天,天公不就要換人來當了?那就更可怕,萬一人的那一條神經線短路,人類就可能滅絕。道乃久:道是無時不在,無時不有,而且長久存在。沒身不殆:有修至天道自然層級(天行-自然法則)的高人,終身不會有危險、不會有禍患、也不會生大病或不治之疾。但要修至此層級,是相當不容易的,可是有修至此層級時,所有好洞(好康的果實)的事,通通都可享受得到,老莊二人都是如此說,但是真?是假?有去悟道,親自體驗,就冷暖自知。光聽別人在說故事是體會不出來的,唯一可確定的是:人生後半段晚景的結局,其答案就是如此,就不會顯現出齊物論篇所說的:終身役役而不見其功,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,人謂之不死,奚益!此種可怕之情景之發生。這就是秋水篇所寫的秋水時至,百川罐河,大河再歸海,萬物歸一,從無到有,再從有歸無,百川、萬物,一切都要回歸自然,所以人生沒有什麼好羨慕的、也沒什麼好爭的,爭到最後什麼也帶不走,一切歸無。一生中如只追逐名、利,而不懂此道理,於至彌留時才知道此道理就太遲了。讀者可參考之,有百利而無一害。莊子所說的故事是真理,世人不可不信邪,但每人的價值觀念不同,思想、觀念、見解不同,就有正知、正見,邪知、邪見之問題,也不能強求同一,個人之所作所為,個人承擔(即自作自受),只要當事情發生時,不要哭飫(靠腰),高興就好,莊子所說的話對或不對?但看庚子年,即能驗證。願人人能平安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