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6月21日 星期三

每下愈況(貴以賤為本,高以下為基)與每況愈下(墮落)之不同。

每下愈況(貴以賤為本,高以下為基)與每況愈下(墮落)之不同。
        知北遊篇:「東郭子問於莊子曰:所謂道,惡乎在?莊子曰:無所不在。…何其愈下邪…愈甚邪…東郭子不應…夫子之問也,固不及質。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,每下愈況。汝唯莫必,無乎逃物。至道若是,大言亦然。」、老子第39章:「昔之得一者: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靈…侯王無以貞而貴高,將恐蹶。故貴以賤為本,高以下為基。是以侯王自稱孤、寡、不穀,此非以賤為本耶?非乎?人之所惡,唯孤寡不穀,而王侯以為稱。故至譽無譽,不欲琭琭如玉,珞珞如石」。此二則立言是在闡述修道是要從卑微處,人家所不在意、不重視之小細節卑賤處,打基礎修起,賺錢也是要由小錢賺起,有經驗了,才能漸漸賺大錢,基礎堅固,才能修成道;而不是淺的不學,直接由高深處(小錢不賺,直接想賺大錢,欲求富貴)修起,能居高位,是由衆人拱上來的;等到居高位時,就要照顧底下階層的人,相互照應,人生旅程就能越走越順;與道以智慧為本,以德為基是相同道理的。提供讀者參考!
        老莊的文章(道德經、南華經)每一句話的意境都很高深,不是那麼容易懂的,但其文章之文義不管由什麼人或學者、教授來解釋都會解釋,每個人的解釋都對,且都解釋得頭頭是道,也解釋得很高興,有的人解釋得口沫橫飛,有如秋水篇之:「聞道百,以為莫己若」。但其真意、意境,解釋得對或不對?有無走樣?也沒人知道,只有老莊二人自己才知道。其所說的每句話、每節的故事,俯仰都不得罪於人,皆大歡喜,這就是其功力高竿、高明之處。每下愈況。是東郭子向莊子問道時,莊子說:道無所不在,而且愈卑下,道愈明顯存在。莊子認為東郭子問道,還未達道的本質。有如市場監督官問屠夫要如何判斷豬的肥瘦?就是由腳踩在豬的大腿處往下(小腿脛)看,小腿愈有肉,這隻豬就愈肥。豬的小腿脛很不容易長肉,豬小腿處下方靠近腳蹄處大多是皮包骨,如豬小腿處也很有肉,就是表示這隻豬很肥,這句話是用來判斷豬肥或瘦的目視法,此處的況字當明顯解。與俗語之「每況愈下」的況字,當情況解解;下當墮落解。是比喻越走下坡,一天不如一天或情況越來越糟糕、越墮落也,也可解成一代不如一代。意思完全不同,故二者不能混合使用。這僅是文義解釋不相同而已,但以莊子所說此句每下愈況的意境是用在比喻道之用辭,如拿到別處套用就會走樣(失真)。
        莊子認為東郭子不會問問題,沒有問到道的本質。所以回答東郭子說:汝唯莫必,無乎逃物。必,當拘限解。即一定要求指明道在何處?你既然僅拘限問道是在何處?所以我就說道是無所不在。像螻蟻、稊稗、瓦甓、屎溺,天下豈有逃乎物而為道乎!最高的大道是如此,最偉大的言論也只能說明大道是無所不在的道理。文義上是作如此解釋,其意境是在說明無形的道是在主宰萬物,故萬物不能離道。以每下愈況來比說明萬物於愈卑下處,道愈明顯存在。以此比喻人愈不重視或愈沒人看到的微小地方,如化糞池、厠所馬桶、臉盆、浴缸的縫隙處都有道之存在,而這些小地方、小細節,人眼睛不容易看到的地方,正是修道人磨練其身性最須要的地方。也是貴、賤的分水嶺,所以修道要從能忍得著廁所、化糞池的臭味,從洗廁所、不用司機、傭人,由此打基礎修起,先承受得起卑賤,修道基礎才能穩固;不是賺到很多錢當了董事長、總經理、大官,有司機、傭人可差遣,逢假日就去道場聽經、說道,由富再想求貴,如此基礎不穩,無法得道。也比喻在家服侍行動不便的老父母、公、婆,外人是看不見的),但符合自然、天倫,這才是正確的修道方式;如出外修道、當志工,不服侍老父母、公婆,認為在外修道有同道可見證,別人看得到自己很熱心公益,不就等於修道?此種修給人看的修道基礎是不穩的,也不容易修成道之意(同:能放下身段才能悟道、知人在吃米粉,妳在喊燒二文)。且修道是要用於日常生活,故平時之行住坐臥,一俯首、一彎腰,都是在修道,是修道者之大事,例如搭車不願意禮讓老弱婦孺、不敬師長、不講禮義廉恥,凡夫則將此事視為是小事一樁,而不把他當成一回事,不知道失之毫里,差之千理之道理,就會喪失判斷是非、正邪、善惡之能力,古人所說的上樑不正,下樑歪;上樑正了,下樑也會跟著轉正。其道理就在於此!
        莊子的每下愈況,是在解釋修道並闡述道德經第39章:自古以來,要得道(一)。須以孤,謙稱自己無德。寡,謙稱自己寡德、不才;穀,善也。不穀,謙稱自己不善。這便是貴以賤為本,高以下為基(居高位者必須由居下位之軍公教人員拱著)的道理(與為政如北辰,眾星拱之的道理相同)。侯王自稱自己是孤寡不穀,這還不是以賤為本嗎?不是嗎?想想,人所討厭聽到的是孤寡不穀,而侯王(領導人、行政首長、地方首長、企業主、家長)偏偏以此自稱,因為有得道的侯王,他深知至譽無譽(最高的榮譽是沒有榮譽)的道理,所以不願人家以琭琭如玉,使人稱美他,也不願以珞珞如石,使人忽視他。所以學得道的皇帝、領導人,以孤、寡、不穀的謙下為懷之方式修道,才能得道;高調修道想求名、富貴是沒有用的,只是自己存有妄心,自己認為是修道人而已,老天並不認為如此,就如同將官與士官、兵,穿便服出外時,沒有掛官階,但從其氣質及談吐觀之,就很容易識別出其官階為多高?道理相同之意。老子說天得道了就會清;地得道了就會寧靜;神得道了就會顯靈。皇帝得道了天下就會公正。倘若世人不能得一,天地也跟著不能得一(即人不依倫理,天即不依天理;人不依天理,天即不依甲子),如發生天崩地裂,地動山搖,海嘯土石流時,就很麻煩。皇帝如果高高在上,不能愛護子民,不知貴以賤為本,高以下為基之道理,如只會搞政治鬥爭,不會謙下求得一,將安定於國家基石低俸祿的軍公教人員視為珞珞的小賤石,將高俸祿的政務官、國會議員視為琭琭至貴的大玉石,基層的小石頭一流失 ,基礎就不穩,大石頭也會動搖,恐怕會有被人民推翻或改朝換代之虞,這就是修道的原理,也只有得一者才知道此道理的。眼見世界政治、外交局勢不安定,看了老子所說的:侯王無以貞而貴高,將恐蹶之道理,或許對莊子所說的:每下愈況之修道方式之比喻會有不同的領悟。願天佑台灣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